第四届青少年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论坛在京召开

2025年5月24日下午,由大儒心理、京东健康、壹心理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论坛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拒绝焦虑、停止内卷”为主题,吸引了教育、心理、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公益组织代表及线上数百万观众参与,共同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

论坛上半场围绕青少年内卷与焦虑的深层原因展开。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教授从政策层面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三个教育、六个学会”的育人框架,并系统梳理了“双减”政策与中高考改革的推进方向,指出教育减负需长期坚持。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博士则通过数据揭示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峻性——24.6%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17.5%确诊精神障碍。他剖析了社会焦虑、内卷与数字时代冲击的“三重威胁”,呼吁通过保障睡眠、运动、社交和兴趣培养,打造“四好少年”,并建议立法限制未成年人过早使用手机。

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从母亲与公益人双重视角,提出心理韧性是应对内卷的关键,并分享了基金会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如艺术团与体育联赛的赋能模式。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指出,当前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灌输,忽视人格发展,应优先培养“审辩式思维”与健康价值观。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则从哲学高度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本质,强调需通过社会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心理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论坛下半场聚焦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与伦理挑战。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介绍了“齐家AI”家庭心理教练项目,强调技术需服务于人文价值,培养孩子“感受不可计算的美好”的能力。京东健康王国鑫博士展示了AI数字人在心理疏导中的潜力,但也指出其在情感共情上的局限,认为心理医生将是“最后被替代的职业”。中国科学院王蕊研究员探讨了多模态AI技术在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同时警示需防范技术依赖与社会隔离风险。壹心理联合创始人曹洪雯提出AI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辅助工具,但需建立伦理标准,避免削弱人类心理韧性。

论坛还提及“天性人格”这一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创新理论。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现代化运用,天性人格也可以说是一套生命科学修心智慧的人格精密算法。它将 5000 年文字传承,结合生命成长智慧,使人类优化天性,成就强大自己的一门学问。它通过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全息投影和量子纠缠信息,识别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反应等显相,找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特质,和后天形成的人格模式。这一理论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独特视角。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多方协作:政策引导教育转型,家庭注重心理韧性培养,科技应用坚守伦理底线,而传统文化智慧如“天性人格”的融入,或将为心理健康领域开辟新路径。正如徐凯文所言,“把孩子还给真实世界”,或许是这个焦虑时代最朴素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