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扎根乡土:三下乡实践队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与幼教创新融合新路径

学前教育扎根乡土:三下乡实践队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与幼教创新融合新路径

2025年7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师院微光,筑梦童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西安市高陵区,在陕西卉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季西红柿示范基地及源田梦工场的实地调研中,不仅见证了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找到了学前教育扎根乡土、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沃土藏幼教灵感,产业实践成鲜活课堂

在高陵的乡村振兴样本中,处处可见适合幼儿探索的教育元素。陕西卉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物联网蝴蝶兰培育系统,让“植物生长”从绘本里的图画变成可观察的实景;全季西红柿基地的连栋温室,打破季节限制的种植奇迹,为幼儿科学启蒙提供了生动案例;获评国家级城乡融合示范项目的源田梦工场,其“农业+教育+文旅”模式早已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印证了乡土教育的独特魅力。

“这些不是单纯的产业基地,更是天然的幼儿教育活教材。”实践队志愿者在与工作人员交谈时谈到。蝴蝶兰的生长周期、温室里的温度调控、田间的作物生长,这些贴近自然的场景,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从田间到课堂,学前教育的乡土转化实践

如何让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真正走进幼儿教育?实践队结合张桥村附近庙西农耕馆资源,制作“黏土农具工”课程,孩子们在捏制锄头、镰刀等农具模型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欢声笑语中了解了农耕文化。

在乡土文化传播方面,“实践队深入了解当地特色及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结合三下乡实践课程,撰写快板说书《师院微光赞高陵》,既包含了当地特色风景、作物,又充满童趣,能让幼儿从小建立对家乡的情感联结。”实践队指导老师介绍道。

源田梦工场“四季农事”课程体系尤其给队员们带来启发。“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为幼儿园设计‘跟着节气去种田’微课程,让孩子们在播种、浇水、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亲近脚下的土地。”

双向奔赴,幼教与乡村振兴的美好共振

调研过程中,志愿者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扎根乡土的“根”,而学前教育则为乡村振兴播下了“未来的种子”。科技赋能的农业生产场景,能让幼儿直观理解“科学改变生活”;农耕文化的浸润,能培养幼儿对乡村的认同和喜爱;劳动实践的体验,能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当城里的孩子在绘本里认识西红柿时,高陵的孩子可能已经在田间观察过它的生长。这种差异不是差距,而是特色。”实践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挖掘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元素,让学前教育既保持童真童趣,又饱含乡土气息,实现“幼有所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美好共振。

(供稿: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撰稿:白雪祺、张双雨、边奕汛、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