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喜:十载地热逐光,以青春赋能绿色能源未来
工作日白天,作为天津大学首批学生思政人才,刘东喜专注育人——或是伏案细研工作文件,梳理思政工作脉络;或是与学生围坐交流,用青春对话传递成长力量。每当夜幕降临、周末来临,他便迅速转换角色,披上那件陪伴近十年的实验服,踏入地热实验室。办公室与实验室的交叉生活,构成了他另一片“育人+科研”的战场。十年深耕,让思政工作的温度与地热科研的深度,在他身上奇妙交融。
图为刘东喜在学院办公室
图为刘东喜在地热实验室
从本科时邂逅温泉热水的好奇探索,到深耕地热能开发近十年的坚定执着,天津大学“深岩瀚能”核心创始人刘东喜,以青春为笔、创新为墨,在中深层地热能开发的“地下战场”,书写着新一代科研人的使命答卷。他带领跨学科团队突破技术瓶颈,让地热能这一“宝藏能源”走向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立德树人”的科研担当与“绿色报国”的家国情怀。
一、缘起地热:从好奇萌芽到使命深耕
本科阶段,刘东喜在温泉旅行中敏锐捕捉到“地热水梯级利用”的节能潜力。这份对能源利用的朴素思考,逐渐生长为“用技术改变能源结构”的家国使命。研究生时期,他扎根京津冀地热开发一线,亲历中深层地热“取热难、成本高、利用率低”的行业困境,立下“破解地热开发难题,助力双碳目标”的志向,将个人成长与国家能源转型需求深度契合。
为掌握真实国情民情,刘东喜带领团队足迹遍布华北地热田。在供暖项目现场,他常于寒冬腊月钻进井下检修设备,酷暑时节顶着暴晒,只为获得取热装置的第一手实测参数。数万公里行程、数千组实地数据,让团队对行业痛点的认知从“纸面”落到“地面”,为技术创新筑牢“接地气”的根基。
二、破局攻坚:以创新逻辑重塑地热开发
作为能动专业博士,刘东喜打破学科边界,联合机械、经管、设计等9个学科的伙伴,构建起“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市场推广”全链条团队。
在研发中,他带领团队将专业知识与政策要求结合,通过数百次模拟实验,创新设计出“高效井下换热装置”,实现单井取热功率提升3倍的突破,让“取热不耗水”的技术理想照进现实。面对创新难题,刘东喜白天泡在实验室优化装置结构,夜晚钻研算法模型,带领团队攻克了“储热效率低、运行成本高”的行业顽疾,生动展现“专业知识转化商业价值”的创新教育成果。
图为中深层闭式增强型井下换热系统示意图
三、团队协作:聚智攻坚的“地热军团”
作为核心创始人,刘东喜为团队构建起“分层负责、交叉协同”的组织架构。他本人牵头技术总纲并统筹整体工作,机械专业成员主攻装置设计,能动专业伙伴聚焦能量利用,经管成员打磨商业化路径,用实际成果验证“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价值。
在团队内部,刘东喜打造“传帮带”机制,让工程经验丰富的成员带低年级同学跑“项目现场”,让创新、互助、成长的团队精神在实践中生根发芽。目前,团队技术已在华北多地进行工程实践,预计带动1000余个就业岗位;刘东喜常说:“我们不仅要做技术,更要让‘地热报国’的信念,成为新一代科研人的底色。”
四、育人于行:以交融育人传递创新火种
耕耘终有回响。近十年间,刘东喜累计收获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学生科学奖等40余项荣誉,申请国家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40余项,发表含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10余篇。在探寻地热的漫漫长路上,他不仅在育人与科研的双向奔赴中,解锁了中深层地热能开发的技术密码,更在天津大学的生涯路上,“挖掘”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能源”。
图为刘东喜部分获奖情况
从温泉池畔的青春遐想,到地热井下的创新突围,刘东喜以十年深耕诠释着“立德树人、调研深耕、创新转化”的科研成长逻辑。他带领的团队,既是“知识-能力-价值”融合的创新样板,更是“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育人实践的典范。当“深岩瀚能”的地热暖流温暖更多角落,这份“以青春赋能绿色未来”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中国能源创新创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