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津门星火知行团”社会实践队——吉鸿昌抗战精神传承志愿行

天津师范大学“津门星火知行团”社会实践队——吉鸿昌抗战精神传承志愿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津门星火知行团”社会实践队以一场跨越时空、融汇线上线下、深入社区校园的系列实践活动,深情追寻抗日名将吉鸿昌的英雄足迹。从触摸历史印记到巷陌街头宣讲,从云端星火燎原到校园精神扎根,团队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立体传播,旨为吉鸿昌将军“我是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与毁家纾难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磅礴力量,激励青年一代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担使命。

实地探访:触摸历史,感悟“国魂”之重

细雨浸润历史,初心映照征程。“津门星火知行团”成员首站探访“红楼”即吉鸿昌旧居。步入这座承载着浩然正气的建筑,“浩然壮国魂,天地英雄气”的题词直抵心灵。成员们通过了解将军从贫苦少年到抗日名将、共产主义战士的壮烈一生,才对这句题词有所感悟。怀着崇敬之情成员们依次参观了三层十个展室,系统掌握了吉鸿昌从贫苦出身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历程。

“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手书、记录戎马生涯的生前用品、“红楼密战”的惊险场景,无不诉说着将军的清廉与忠诚。最令人动容的,是将军在异国他乡佩戴“我是中国人”木牌所彰显的民族气节,以及领导察哈尔抗战、收复多伦的赫赫战功。面对全息投影还原的将军英勇就义场景,成员们久久肃立,深刻体悟到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的对党忠诚和民族大义。成员们表示,此次探访让他们更深刻理解了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传承先辈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民族复兴路上奋勇前行。这场沉浸式学习,也为后续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和认知基础。

线下宣讲:巷陌星火,赓续英雄血脉

让英雄故事走出展馆,飞入寻常百姓家。“津门星火知行团”成员化身“红色轻骑兵”,将宣讲阵地移至社区街头巷尾、公园绿荫之下。

成员们携带精心设计的便携展板展示吉鸿昌将军事迹图文、宣传海报和文物复刻品,主动走向纳凉的老人、带孩子的家长、路过的青年。变“讲台宣讲”为“街头对话”,利用居民闲暇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式开展“吉鸿昌精神快闪宣讲”。

宣讲的涟漪从街头蔓延至家庭,成员们将感动带回家中,与长辈共忆烽火岁月,翻看老照片,激荡起深沉的家国情怀。这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宣讲方式,让抗战精神如涓涓细流,浸润万家灯火,在社区家庭层面实现了红色基因的生动传承。

线上传播:云端燎原,信仰穿透时空

线下的热度在云端持续升腾。“津门星火知行团”创新构建线上传播矩阵,打破时空壁垒,让抗战精神在数字时代迸发强大生命力。

团队依托腾讯会议打造深度课堂,通过动态PPT、珍贵影像生动诠释吉鸿昌精神精髓;“弹幕提问墙”实现实时互动,会后生成“恨不抗日死”等金句长图广泛传播,引发强烈共鸣。同时借助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青年聚集平台,发布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图文内容。

线上矩阵的合力,使吉鸿昌的英雄事迹与抗战精神形成“云端星火燎原”之势,覆盖人群不断增长,有效提升了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尤其在青年群体中点燃了传承的星火。

校内宣传:菁园扎根,青春砥砺担当

在天津师范大学校园内,团队以“钢笔尖”为精神坐标,串联食堂、教学楼等师生高频活动区域,构建沉浸式红色宣传矩阵。在钢笔尖广场,团队设置“吉鸿昌精神流动展”,通过图文和视频还原将军“毁家纾难”的抗日事迹,吸引过往师生“云探访”。据统计,展览首日便吸引超300余名师生驻足,有学生用便签写下感悟:“‘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笔,让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担当。”

在教室内,团队创新开展“红色课堂+互动体验”。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故居探访视频、展示文物复刻品,结合教育学专业的叙事教学法,将历史从书本还原到生活。课堂设置“历史留言墙”收集学生意见,有效实现了“让历史变得可感”的宗旨。调研结果显示,89%的学生表示对吉鸿昌精神的理解“从符号化转向具象化”,有效推动了英雄精神在青年中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深刻转化,把吉鸿昌抗战精神宣讲变成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在知行合一中做到学思践悟。

从触摸红楼的历史温度,到巷陌街头的星火宣讲;从云端矩阵的燎原之势,到菁菁校园的深植扎根,“津门星火知行团”的这场志愿行,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献礼,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传承。团队以青年之眼发现历史,以青年之声讲述英雄,以青年之行传播信仰,成功实现了吉鸿昌精神“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立体呈现。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庄严时刻,天津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证明,以吉鸿昌精神为代表的伟大抗战精神,必将永远点亮新时代的夜空,指引着后来者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勇前行!(供稿人:刘霁欣 刘俊婷 刘金柳 韩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