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大展在京启幕,首展系统梳理紫砂文化脉络

2025年5月10日上午,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刘铭威会长担任学术指导的“紫玉金砂——中国优秀紫砂艺术传承展”在北京大钟寺收藏价值品商城正式拉开帷幕。这场跨越明至今的陶艺盛宴,通过230余件历史名作与当代创新力作,首次系统性展现紫砂“器以载道”的文化基因。

展览以明代至当代的紫砂精品为脉络,精心策划了文人壶、宫廷器、外销器三大核心板块,全面呈现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

展览开篇“紫砂溯源”单元以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重构历史图景。明代供春树瘿壶的拓片与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出土的北宋残器形成时空对话,实证了紫砂作为独立陶艺门类始于明代中期的学术共识。展柜中,明代时大彬圈钮壶(西泠秋拍1340万元成交)与李茂林首创的“匣钵装烧法”文献并置,揭示了紫砂从日用器皿向文人雅玩的关键转折。

清代陈鸣远的和正瓜壶与杨彭年、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十八式,构成“文人壶”体系的核心标本。前者以南瓜形制突破传统光器范式,后者将篆刻艺术融入壶体,开创“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审美范式。邵大亨的掇只壶与黄玉麟的仿古壶,则展现清代宫廷紫砂“端庄厚重而不失灵动”的审美特质。

展览特别设置的“紫砂七老”专题展区成为亮点。顾景舟的提壁壶、蒋蓉的青蛙莲子壶、任淦庭的刻绘作品,构成新中国紫砂技艺复兴的基石。展柜中,顾景舟1956年手写教学笔记与当代弟子潘壶的创新器型形成师承脉络,印证“非遗活化”战略下薄胎工艺与当代美学的融合突破。顾景舟与任仲光(任淦庭之子)是好友,这份深厚友谊也成为紫砂艺术传承的佳话,两人在艺术上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丰富了紫砂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紫砂艺术历史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展示。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为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提供了一场难得的紫砂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