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质力,消费新势能——第二届“新质文化生产力”论坛成功举办
随着《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一批现象级文化产品的持续涌现,内容的价值正在不断被重构与定义,“内容驱动消费”正成为打破市场内卷、引领新消费浪潮的核心动力。
8月29日,第二届“新质文化生产力”论坛走进了《黑神话·悟空》的文化实景地——山西,以“内容创造价值”为主题,聚焦内容的生产应用与场景创新、价值转化与产业模式,旨在为文化创意产业寻找破局之道,同时搭建起跨领域、高层次的对话平台,为山西与全国文化资源的对接以及新质文化生产力的培育注入新动能。本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欧校友会山西分会、中欧校友会浙江分会、中欧校友会安徽分会、中欧校友会河北分会、中欧校友会江西分会和中欧校友老龄产业协会协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与朗居设计承办,汇聚了300位文化产业领域的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
“第二届新质文化生产力论坛——内容创造价值”论坛现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马磊,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于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娄永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荣誉退休教授、中欧创投营联席课程主任苏锡嘉,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独立策展人姜珺,朗居设计董事长、中欧浙江校友会秘书长周斌(中欧EMBA2020),哔哩哔哩营销中心全国策划负责人杨昊翔,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伟(中欧EMBA2020),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奥斯卡纪录片选片委员陈玲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主任高初,大屋顶品牌创始人、又日新文化总经理张炎,中网文旅创始人方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营销学助理教授鲁薏,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华,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首席产品官李海岚(中欧EMBA2013),新绎控股董事长、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操盘人李晓菲,中欧校友总会执行会长、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文(中欧EMBA2010),中欧浙江校友会会长、远桥资产创始人周晓乐(中欧全球CEO2020、EMBA2007),中欧山西校友会会长、中网华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林(中欧EMBA2013),以及中欧“五省一会”校友组织代表作为受邀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马磊 致辞
论坛伊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马磊致辞。他指出,近年来,从“黑神话悟空”爆火到短视频平台上遍地开花的地区推介,传统文化热和文旅热不断升温。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许多地区虽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却普遍面临着“有流量、缺留量”的困境。马磊强调,文化资源要真正释放价值,既需要市场化力量的参与,更需要政府部门、产业界、学术界以及普通大众的共同投入。
他强调,内容创造价值的核心在于深耕文化资源、紧扣“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方式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应当在守正创新中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命力,通过优质内容打造兼具知识分享、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文化产品,真正实现从文化热度向产业深度、从短期获客向长远发展的转变,共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兴盛之路。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于杰 致辞
随后,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于杰发表致辞。他表示,“内容创造价值”是一个呼应时代的命题。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内容”已超越信息载体这一传统功能,成为连接情感、建构认同、驱动消费的核心要素。特别是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内容所承载的情绪价值、审美表达与文化内涵,正持续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和新可能。
山西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与独特的资源禀赋,从晋商智慧到非遗技艺,蕴藏着无限可能。学院将充分发挥学术、创意与人才优势,助力三晋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实现质效升级,携手探索中国特色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面对新时代对艺术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美术学院始终致力于将艺术创作与社会需求、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紧密结合。他指出,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能够重塑空间场景、触发情感共鸣、赋能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通过战略合作、创新实境课堂与项目共创,探索艺术与商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具备创新思维与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教育创新,也是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积极实践。
朗居设计董事长、中欧浙江校友会秘书长 周斌(中欧EMBA2020)
朗居设计董事长、中欧浙江校友会秘书长周斌作为主题演讲的导引嘉宾,以“内容创造价值”为核心,延续并深化了首届新质文化生产力论坛上提出的“场景重塑=空间设计×内容生产”理念。他从当前文化产业与消费市场的变革趋势切入,明确指出“情绪价值”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强调内容是激活情绪、转化价值的关键载体。随着群体需求向高阶化、情感化演变,企业必须通过内容创新,持续打造新的消费产品与场景,深度回应人性中对幸福感的追求。
作为朗居设计的掌舵者,周斌长期专注于“文旅策规”与“空间设计”两大领域,始终坚持以内容赋能设计、以内容重塑场景,不断突破传统价值边界。基于多年的实践与思考,他在演讲中前瞻性地发问:“内容未来是否能成为企业 ROE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维度?”他呼吁企业跳出低价竞争逻辑,转而以内容为杠杆,回归对人性的洞察,聚焦情绪价值塑造,成为“幸福价值”的创造者,从而实现商业的持续增长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 娄永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娄永琪进行了题为“设计新质力与设计之都建设”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关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思考,系统阐释了《2024世界设计之都上海宣言》的核心内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设计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引擎”,他指出,创新可分为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设计驱动三种类型,技术推动与设计驱动的交汇区域最易催生颠覆性创新。他以游戏产业为例,从单人游戏到多人互动及体感游戏的演变,展示了设计如何与技术一起轮番推动产业创新。
当设计成为创新引擎,设计伦理就特别重要。基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娄永琪提出“基于生命网络的‘人与自然协同’设计”理念。并进一步阐述了设计师在新时代的多重角色和价值,不仅需掌握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能和生态知识,还可能成为企业联合创始人或投资人,从而推动设计驱动型企业实现高盈利和产业转型。
他强调,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全球经济活力,更能在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和地球修复中发挥独特价值,助力中国在全球软实力建设中实现引领。娄永琪呼吁通过设计创新,把创意、技术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为产业和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推动人人设计的“设计之都”理念落地实践。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荣誉退休教授、中欧创投营联席课程主任 苏锡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荣誉退休教授、中欧创投营联席课程主任苏锡嘉以“新质生产力与企业文化”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无论是商业企业还是文化企业,最终都需回归“创造价值”的核心。他强调,文化产业尤其需要兼顾社会价值与市场效益,以实现企业长远地发展。苏锡嘉表示,中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亟需树立IP的经营理念。日本动漫产业依托单一 IP,能在数十年间持续获利,正是因其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稳健的商业模式有机融合,为中国文化产业树立了可借鉴的范例。相比之下,中国部分文化产品仍停留在“昙花一现”的阶段,亟需通过持续运营和跨界学习,提升文化产品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
在谈及企业文化时,苏锡嘉强调,文化并非抽象口号,而是一种能够在危机和竞争中保持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无形资产。他指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本,能够在组织内部激发责任感,并在外部市场中形成信任感。这也是文化企业在经营无形资产时最重要的保障。他引用新东方在转型中的案例,强调领导者在企业文化中的关键作用:一把手的价值观与战略选择,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危机中保持凝聚力和持续力。
苏锡嘉指出,文化企业经营的是无形资产,其培育漫长且艰难,却有着被付之一炬的风险。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活动策划与传播,意外事件都有可能迅速演变为危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与风险控制,并具备危机处理的能力,需要在第一时间展现态度、控制风险、稳定舆论,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他将危机处理“三要素”总结为“速度、尺度和态度”:及时回应关切;把握好尺度,既不推卸责任也不过度揽责;保持良好的态度,始终以同理心和责任感面对公众。
最后,他强调,文化企业的使命不仅是将创意转化为市场价值,更要把理念植入人心,形成持久的情感链接。他建议,企业应加强跨界融合,以艺术、科技和商业的结合,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走向可持续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 姜珺
在以“内容创造价值”为题的主旨分享中,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从“系统、空间、内容、策划”四大维度展开论述。他指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框架下,解决极小建设存量与极大全域资源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践行中国特色的“大社会设计”。这一设计需统筹平台与动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精细化内容驱动的系统性平台规划,以整全思维将运营策划前置,实现社会动能与平台政策的高效匹配,进而推动多场景精细化配伍、多社会主体协同参与,“平台-动能”国进民进关系的整体优化。
姜珺强调,中国以实体产业及其生态资源为发展载体,应借助内容与科技的赋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国家内生货币资金池”意义上的“金山银山”,构筑金融主权的“山河永固”。在局域空间层面,他指出每一个“点”——无论是单体还是村落,都应与宏观生态系统共生,成为激活全域资源的关键锚点、与生态系统有机关联的“生态位”。面对局域存量建设用地有限而全域生态资源潜力丰富的现实,应通过全域分布式精细化内容开发、产业链的全链延伸,以及全民参与的社会合作,实现“以小撬大”的价值重构。这套方法论旨在将有限存量转化为有为增量,以文化为新质生产力为生态资源赋能和增值。
此外,姜珺提出,当前所倡导的“内容”不应再局限于传统土地财政时期大型文化公建式的孤立形态,而应成为一种随物赋形、“利万物而不争”地进入生活、生产、生态领域的普遍存在。他认为,以局部锚点撬动整体生态的发展方式,将推动文化进入“上善若水”的普遍状态,真正成为社会进步和价值创造的不竭源泉。
哔哩哔哩营销中心全国策划负责人 杨昊翔
哔哩哔哩营销中心全国策划负责人杨昊翔以“晋击三连!好内容,新生意——B站文旅营销潜力解码”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入解析B站在文旅营销领域的独特价值与发展潜力。他指出,B站每日有超1亿的年轻人会将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用于平台内容消费,他们具备消费实力,乐于为兴趣付费且热衷分享,不仅是文旅消费的主力军,更是文化传播和内容创作的核心力量。他们乐于为兴趣付费,并通过分享探店、旅游纪实、美食体验等内容,将个人兴趣转化为消费行为分享,构建了从“线上种草”到“线下体验”的完整传播闭环。
B站依托4K高清画质、人文故事和全球视角多维体三大差异化特质,构成起B站文旅优势内容形态。从纪录片《人生一串》引爆淄博美食文化,到“天水麻辣烫”“特种兵旅行”等现象级话题,体现出平台制造热点、带动区域文旅爆发的能力,切实推动线上流量向实地客流的高效转化。
近年来,B站通过系统性的内容策划、多元视角呈现和线上线下联动,不仅为合作地区带来显著客流增长,更助力迪拜、澳门等地打破刻板印象,实现文化破圈。杨昊翔表示,B站将继续发挥其“媒体”与“文化”双重属性,深化与地方文旅项目的创新融合,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与全球传播,为文旅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年轻动能,并在商业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志伟(中欧EMBA2020)
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伟(中欧EMBA2020)在题为“从无中生有,到无尽可能——影视内容创造文旅新价值”的演讲中,系统回顾了横店影视城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如何一步步通过影视内容的创造赋能,实现从一个偏远小山村发展为“中国影视梦工厂”的历程与思考。
他介绍,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早在90年代初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开发文化力,促进生产力”的理念。1996年,凭借谢晋导演为电影《鸦片战争》选景的契机,横店迅速切入影视文旅赛道,逐步建成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的50多座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并于2000年创新推出“免场租政策”,极大吸引了全国剧组前来取景拍摄。迄今为止,横店已接待超4000个剧组,全国三分之二的古装剧及四分之一的影视作品在此诞生,形成了从剧本、拍摄、制作、审片、宣传发行、播映到交易的完整影视产业链,在“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之下实现快速发展。
面对旅游消费分层与市场环境变化,杨志伟坦言横店也面临游客需求变化的挑战。对此,横店正在积极推动全面转型升级,进入以影视原创内容为核心的“互动融合时代”:升级景区硬件和演艺节目,更以影视IP为基点,推出多类沉浸式体验产品,如“入戏里”主题酒店、影视情境剧本杀以及“清明上河图上元灯会”等品牌节庆活动,实现“深度沉浸”体验升级。
展望未来,杨志伟表示,横店将以打造“造梦工厂”为愿景,在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中,不仅为影视创作者造梦,也为游客和文化造梦。横店将依托原创内容和科技赋能,推动影视IP的多元转化,打造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旅体验,努力成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本。
圆桌论坛(上)
本次圆桌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主持,特邀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奥斯卡纪录片选片委员陈玲珍,大屋顶品牌创始人、又日新文化总经理张炎,中网文旅创始人方明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主任高初出席对话。嘉宾们从文化产业的精细化分类切入,分别从新质文娱生产力、新质文创生产力、新质文旅生产力和新质文艺生产力四大维度,为山西文化产业把脉献策。与会嘉宾一致认同,故事叙述能力、数字化与技术赋能、文创平台与创新,以及文创IP的市场转化和推广策略,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圆桌论坛(下)
下半场的圆桌会议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营销学助理教授鲁薏主持,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华,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首席产品官李海岚(中欧EMBA2013),以及新绎控股董事长、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操盘人李晓菲共同参与。嘉宾们围绕“内容创造价值”这一主题,从三大维度展开深度对话:其一,厘清价值的本质内涵并洞察当前市场趋势;其二,结合实战经验剖析优质内容核心要素;其三,探讨内容价值转化的系统模式与实现路径。他们一致认为,优质内容不仅要具备差异性、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还应能激发用户情感共鸣和消费意愿,从而有效实现流量转化、复购行为与社交推荐,构建从内容到价值的完整闭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需要通过构建“大运营”系统能力——整合内容生产、传播推广、用户体验与精细化运营,才能持续创造兼具流量热度、口碑积累与深厚精神价值的文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