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破圈”到“质量转化”:织金洞的“三重融合”样本
近年来,贵州文旅凭借“村超”“村BA”现象级IP持续破圈,避暑旅游、民俗体验、山地运动等业态协同升温,形成“全域热、多点爆”的文旅矩阵。在此热潮中,织金洞景区借势全省文旅势能,以“世界的织金洞”的品牌辨识度交出亮眼成绩,成为贵州“流量破圈”向“质量转化”的典型样本。
织金洞2025年暑期运营数据呈现“量质双升”特征。据统计,7-8月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总收入突破3.15亿元,同比去年人数增长17%、总收入增长36%;省外游客占比高达89.25%,较往年提升4个百分点,其中四川、江苏、浙江、广东四大客源市场贡献超40%客流。抖音等新渠道门票销量同比激增687%,凸显全国性品牌吸引力与消费转化力。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政策红利与景区主动创新的双重发力。政策层面,202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六大方面18项举措以来,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积极响应:提质示范景区;打造文旅品牌;彰显文化特色;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创新突破。例如联合景区、旅行社推出“一票游多景区”,引流带动全市旅游市场。
在政策提供有力支撑的基础上,织金洞景区也积极从内部推动产品与体验的创新突破。今年暑期,景区延续热度,再次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以山海经神兽为原型,结合织金洞内地质景观,打造以“守护”为核心的互动场景;同步邀请文旅达人实地探访,地理名师洞内开课,将“避暑游”与“地质知识科普”紧密结合;升级智慧导览系统,游客关注“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获取景区介绍、电子导游、研学手册下载等服务,新增的“守护15亿银雨树”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加入地质遗迹守护计划。
从全国视角看,2025年暑期文旅市场正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加速转型,而织金洞的实践恰好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当不少传统自然景区仍困于“季节性客流”“地域局限”时,织金洞通过“地质资源+文化IP+数字营销”的融合模式,将单一观光转化为“白天赏奇观、夜间品文化、全程有互动”的体验链——其近90%的省外游客占比,正是打破地域壁垒、构建全国性品牌的有力证明,也为全国传统资源型景区转型提供了“贵州方案”。
未来,织金洞将继续依托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布局,深化“三化经验”:以文化IP实现“资源活化”,以短视频营销实现“品牌数字化”,以智慧服务实现“体验场景化”。下一步,景区还将继续从“单一景点”向“全域旅游节点”升级,既为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传统景区转型提供更多实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