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 赋能 贵州山村中的新经济升级

深山之中,光纤如血脉般悄然延伸,将寂静的村落与喧嚣的世界紧密相连;糯米蕉的香气漫过田野,化作农民指尖跳跃的财富;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在青山绿水间绽开幸福的光彩——这里是贵州册亨,一个正被数字与希望重新书写的地方。中国联通的帮扶脚步踏过泥泞、越过山峦,用技术与温度,默默编织着一幅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中国联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这场关乎千万农民幸福的“持久战”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墨,深耕定点帮扶县册亨,辐射全省26个帮扶村,交出了一份“数字赋能、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答卷。如今,其在贵州的帮扶版图再扩,26个帮扶村增至57个,让联通力量持续点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

数字筑基:深山织网,同网同速连世界

“以前在老家上网课总卡,现在能跟城里老师连麦提问了!”册亨县冗渡镇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布依族小姑娘小韦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网络改善的真切感受。作为通信央企,中国联通深知“网络通”是乡村振兴的“先行官”,多年来始终把筑牢数字底座作为帮扶首要任务。

针对册亨县曾面临的“山路远、信息堵”难题,累计投入4721.58万元,制定专项方案,将册亨打造成“网络无缝覆盖标杆县”,在深山里建起315个基站、铺设3.75万个光纤宽带端口。如今,册亨县移动网络、宽带实现县城、行政村“双100%”覆盖,自然村组移动网络覆盖率达97.5%,宽带网络行政村覆盖率93.62%,真正实现城市与农村“同网同速”,让数字信号穿透每一个村寨角落。除了建网络,中国联通为易地搬迁群众减免通信资费2.08亿元,平均每户每年能省200多元,真正让群众“用得起、用得好”网络。

数字底座之上,治理效能随之提升。册亨县136个行政村已100%部署“中国联通数字乡村”平台,从“智美洛王”到“数字坛坪”,一个个数字乡村示范点应运而生。构建“数字化+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村民们通过平台“曝光台”监督不文明行为,引导村民通过“红黑榜”公示、小程序申报等数字化手段挣积分,通过积分超市兑积分,以积分争先带动文明争先、治理争先,村容村貌与村民精神面貌同步焕新,塑造了讲文明、遵规章、爱家园的新时代新农人风貌。

在治理手段创新的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也注重模式提炼与推广。洛王村“三着力七个有”模式将数字技术融入耕地种植、“一老一小”服务,冗渡数字小镇则成为科技与乡土融合的典范。“5G+数字坛坪”荣获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贵州区域三等奖,为全省乃至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产业蝶变:蕉香四溢,链动万家致富路

册亨县的山坡上,成片的糯米蕉林郁郁葱葱。谁能想到,这片曾“散着种、瞎忙活”的作物,如今已成为带动9000余户3.8万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超万元的“致富蕉”。这背后,是中国联通围绕“一县一品”打造全产业链的精准发力。

为破解糯米蕉“亩产低、销路窄”难题,中国联通累计投入1.46亿元,实施35个帮扶项目:从协调省农科院专家推广“矮化密植”技术,到建成3个大型标准示范基地;从落地香蕉片、复合饮料、香蕉面膜等深加工生产线,到将“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打造成国家3A级景区,糯米蕉产业实现了“种植、管护、采摘、销售、加工、旅游”全链条覆盖。如今,册亨糯米蕉种植面积从6000亩扩至8.6万亩,年产值超过2.1亿元。

数字技术更让产业“如虎添翼”。中国联通为蕉林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微型气象站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经云计算生成科学农事方案,助力糯米蕉每亩增产600-1000斤,增收900-1500元;搭建的糯米蕉产业一体化交易平台,年均交易量达2.4万吨,带动产销量提升30%。2025年3月,“贵州册亨糯米蕉科技小院”正式挂牌,依托联通数字化能力、中国农技协技术资源和贵州大学科研力量,推动糯米蕉种植向标准化、智慧化再迈一步。

在聚焦糯米蕉产业的同时,中国联通还助力册亨培育多元产业体系。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35.58万亩,带动8万余人增收,“册亨茶油”成为兼具经济价值与文化意义的特色产品。计划援建的100万羽蛋鸡养殖场,将进一步丰富当地农业产业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让“输血”真正转为“造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人才赋能:沃土育才,涓流汇海促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中国联通深谙此理,通过“选、育、管、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册亨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在干部选派上,坚持精准施策,明确年纪轻、责任强、能力优等6项标准,累计派驻15名帮扶干部,现有7名干部扎根一线,确保帮扶工作不断档、不缺位。在实战锻炼中,派驻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他们中,有徒步往返修复产业路的第一书记陈昌林,有带领村民学技术、搞电商的驻村干部,用“外乡人”的热忱点燃当地发展热情。

在人才培养上,中国联通依托联通党校开设近70门线上课程,涵盖种养殖技术、电商运营、基层治理等内容;每年拨付100余万元邀请专家田间授课,8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技术人员8.19万人次。这些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户的实用技能,更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让曾经只会种玉米的农户成为种植能手,让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开起电商网店,为册亨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教育帮扶则为乡村振兴埋下“长远伏笔”。自2019年起,中国联通持续开展“奖学励才”行动,6年为173名高考录取学生发放20.3万元奖励。受助学生纷纷“反哺家乡”:41人毕业后回乡就业,寒暑假还会参与留守儿童补课、关爱老人等活动,形成“助学—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2025年,中国联通更联合册亨县妇联成立“心联册亨”公益联盟,首批8家单位聚焦教育发展,4家企业捐赠2.8万元改善教学条件,构建起“央企引领、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教育帮扶新格局。

文化传承:锦绣生辉,古韵新风共繁荣

中国联通深刻认识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着力推动布依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参与“锦绣计划”,创新形成“公司+协会+绣娘+联通能人”合作模式,带动1200余人从事布依刺绣,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帮助布依刺绣走出大山、走向市场,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就业新途径。

在提升乡村风貌方面,注重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驻村帮扶的两村两社区,以“智”为笔,精心绘就“智美洛王”、“智旅板弄”、“智享巴纳布”、“智联者良”等一村一名片,打造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样板。通过实施“样板先行、百村跟进”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让科技与村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样硕果累累。累计投入630万元建成7个数字图书馆,覆盖9.12万群众,在实现馆内电子阅览、图书检索、自助借还等智慧服务的基础上,搭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平台,进一步打通县图书馆线上统一管理通道,构建“全域覆盖、一体管理”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形成“借还便捷、管理精准、服务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架构,有效填补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白。这些图书馆不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更融合布依文化创意、志愿公益活动、儿童托管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

答卷生辉:千村示范,联通力量绘新卷

册亨的实践,是中国联通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贵州省范围内,其帮扶触角已从最初的26个村扩展至57个,让数字红利与产业经验惠及更多乡村。网络建设方面,推动全省脱贫县市移网覆盖率100%、行政村移网覆盖率100%,县市宽带覆盖率98.14%、行政村宽带覆盖率88.75%,为农村发展筑牢数字基石。数村建设方面,“联通数村”的“1+4”应用体系(数村大屏 + 智慧党建、数字治理、数字农业、惠农服务)虽已熟知,却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2025年,该平台已深度服务全国超26万村、2600万村民,助力村民实现“云上”生产、“网上”销售、“线上”生活,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数字治理领域,联通数字乡村平台以“平台 + 云网 + 应用”模式运营,在贵州行政村覆盖率达80%,覆盖20.9万户。依托具备国标对接与定制拓展能力的联通看家视频云平台,平台还融入“平安黔哨”建设,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根基。

产业帮扶方面,成功复制册亨糯米蕉全产业链模式,在各地培育特色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坚持从产业链视角谋划布局乡村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开发,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村多元价值,推动产业发展更多更好惠及群众。运用“5G专网+云+标识”方案助力山王果刺梨厂数字化转型,产线升级后实现了农户无感结算、升级自主运行、产品销售到产区的精准溯源,推动产能实现5倍跃升,被省大数据局评选为“贵州省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同时通过该项目的示范推广,进一步带动了初好、刺梨王、成有王记、阿西里西、中垦薯业等20余家贵州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遵义市推进的辣椒溯源服务项目,打通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管理链路,显著提升了辣椒质量安全水平和消费者信任度,为产业效益注入新动力。凤冈智慧水务项目完成全县乡镇传统水表智能化升级,全面增强了农村水务管理的运营与决策能力。黔南州都匀毛尖集团5G数智融合平台全面覆盖种植、生产、质量、仓储、营销各环节,实现茶园治理标准化、生产管理智能化、业财一体全面化及种植生产透明化。

这份扎实的帮扶答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贵州省委省政府多次向中国联通致感谢信,黔西南州、册亨县累计致信11次;帮扶工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9个集体、51名个人荣获各类称号;糯米蕉产业、数字治理等7个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多次被央视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充分展现了联通帮扶的成效与影响力。

从最初的26个村到如今的57个村,从糯米蕉的“金色链条”到云上治理的“智慧大脑”,中国联通以一场跨越山海的持久耕耘,让乡村振兴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稻田里的传感器、是绣娘手中的针线、是学子反哺家乡的脚步。五年过渡期即将收官,中国联通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以数字为笔、以产业为墨,继续在贵州的群峰之间书写——这不是帮扶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新篇的初启。未来的乡村,必将更智能、更丰饶、更温暖,因为有一种力量,始终在场、始终生长、始终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