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亮相第138届广交会 元化智能展现精准医疗新突破
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艾灸机器人、水陆两栖球形机器人、咖啡拉花机器人、跳舞机器人、高空清洗机器人……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拉开帷幕,服务机器人专区挤满采购商,各类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展现出“中国智造”的强劲自主研发实力。
本届广交会以7.46万个展位、超3.2万家参展企业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拥有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优质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
“不可思议!这个机械臂竟然能如此精准地辅助医生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深圳元化智能展位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外商围观,一位来自中东的医疗设备代理商在观看完现场演示后发出感叹。
据介绍,这台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中国首个实现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单髁膝关节置换三大核心术式全覆盖的国产手术机器人,截至目前已完成5000多例临床手术验证。
锟铻®全自主研发给的底气
从现场可以看到,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由机械臂车、导航仪车和主控台车三部分组成。看似简洁,背后却融合了人工智能、光学导航、7自由度机械臂等多项前沿技术。
“我们这一台设备,从研发到现在,已经拿了两百多个专利。”元化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孟李艾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们是国内唯一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
据介绍,该手术机器人实现了“手眼脑”协同作业。术前,通过患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与手术方案规划;术中,机械臂在导航仪实时引导下精准执行截骨操作,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其导航仪刷新率高达335Hz,远超市场常见产品,能实时捕捉患者术中微小移动,确保手术路径不偏差。
“据临床观察数据,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要将近2个小时,我们现在大约50分钟完成”,孟李艾莉表示,相比传统手术,锟铻®能做到出血量更少、恢复更快,对患者来说负担变轻。目前,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已成功获批全膝、全髋、单髁三大适应症,实现了在关节置换核心领域的全面覆盖。该系统平台具备强大的扩展能力,为元化智能未来新产品的持续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孟李艾莉指出,从核心算法到硬件结构的全自主研发,使元化智能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一场“被需要”的医疗远征
技术领先的关键在于落地。截至目前,锟铻®已在全国完成5000多台手术,覆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等等百余家医疗机构,并建立了七大临床培训中心。
它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也让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普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8月,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海拔4000米的西藏那曲成功完成了西藏首例机器人辅助单髁置换术。“在4000米高原的缺氧环境下,机器人不缺氧,手术做得非常顺畅。”孟李艾莉回忆道,“当地的县委书记当时激动地说我们深圳的设备是真正落地帮到了他们。”
这正是孟李艾莉创业的初心。“我今年60岁,54岁才回来深圳创业,不是单纯为了赚钱,是带着情怀,希望做出来的产品能真正地在临床上帮助到患者,这才是我追求的。”
在国内稳步推进的同时,元化智能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本届广交会上,来自来自亚太、非洲、中东、欧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对锟铻®表现出浓厚兴趣。目前,锟铻®已启动欧盟CE认证临床评估,为进军全球市场铺路。
元化智能的出海战略也非常清晰:不追求简单“走出去”,而是“被需要”。未来,该企业将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推动“技术+培训+服务”一体化合作,让中国智造真正融入当地医疗体系。
广交会搭台 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从2018年在深圳成立,到2022年首张NMPA证获批,再到如今5000多例手术、海外市场初步打开,元化智能只用了六年。这背后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活跃的资本环境、高科技人才的聚集以及国家创新绿色通道的政策支持。“广东机器人产业有绝对优势,”孟李艾莉总结道。
元化智能不是“国产替代”的象征,而是“全球创新”的参与者。正如一位国际医疗专家所言:“5000例手术证明了中国医疗科技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可信赖者’的全新开始。”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关节疾病高发的今天,一场由手术机器人引领的医疗精准革命,正从粤港澳大湾区悄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