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法合作 振兴中法学院|2025北京论坛—中法学院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8日,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与中法学院 (Institut Franco-Chinois)共同主办,法国海外科学院、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国际开发署、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教学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共同支持,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保信集团联合承办,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保定文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曹妃甸职教城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匠谷·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成都全球技能学院联合协办的2025北京论坛——中法学院专题论坛暨中法大学历史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主题展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中法如何携手应对当今世界的全球性挑战?”为主题,吸引中法两国文化教育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领袖等100余位领导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展望中法两国教育、全球合作及科技创新未来。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艾文鸿,加拿大联邦参议员胡子修,法国海外科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多米尼克·巴尔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韩子荣,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姚望,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秘书长、中法学院执行院长杜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保定市委副书记、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闫继红,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申玉彪,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丝路项目主任刘新元,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孟庆瑜,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北省留法勤工俭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焱,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陈鸿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常务副书记谭振亚,贵阳市委原常委、副市长、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原副会长王玉祥,蔡元培孙女、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蔡磊砢,延安五老吴玉章孙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本立,延安五老谢觉哉之子谢飘,延安五老谢觉哉之子谢烈,中华职业教育社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保信集团总裁姚义纯等出席活动。
深化互信:百年合作的时代新程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溯近代以来中法两国教育合作历史,从1877年中国青年首度赴法留学,到辛亥革命后“勤工俭学”运动让两千余名中国青年赴法求学,再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一批批留法学生成为中法友好往来的见证人和参与者。百年后的今天,中法教育合作在传承中创新:两国共建69个本科及以上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中国借鉴法国工程师学院模式,创立北大中法工程师学院等标志性机构;法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高校法语专业蓬勃发展。
论坛开幕式上,何光彩回顾了以北京中法大学为起点的百年中法教育合作历程,并结合当前世界格局与中法建交60周年以来的发展契机强调,北京大学将以本次论坛为纽带,深化中法在多领域的合作,培育标志性项目与高水平成果,助力两国青年成长成才,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艾文鸿回顾在中法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两国蓬勃开展的人文交流与对话机制,并重点列举在科学领域共同应对老龄化、低碳发展等全球性议题的合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法文化论坛。他表示,本次活动的主题之一——回顾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正是两国教育合作源远流长的体现,希望在蔡元培等先贤精神的感召下,继续深化两国文化教育领域之间的合作。
多米尼克·巴尔若教授表示,中法教育合作成果丰硕:中国是法国主要留学生来源国之一,每年约2.7万中国学生赴法深造,上千法国学子来华留学;两国已建立120余个高校合作项目和众多中学友好关系,体现了共同培养未来栋梁的愿景。本届论坛彰显中法两国对学术合作与双边关系的高度重视,延续双方百年未断的学术交流传统,正是中法文明互鉴与追求卓越精神的生动体现。
秦昌威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讲话中回顾中法教育合作源远流长的历史,指出中法大学作为早期跨文化教育合作的典范,开创了东西方高等教育对话的先河。面对全球性挑战,他呼吁两国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战略互信,扩大学生双向流动,加强在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的科研合作,并推动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厚植友谊: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
开幕式后,举行“中法大学历史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主题展”揭幕仪式。多米尼克·巴尔若教授在揭幕仪式致辞中,表达了对百年前赴法中国学生的敬意,他指出,这段历程不仅是中法教育合作的开端,更是文明互鉴与相互尊重的生动体现。作为中法学院院长,他深感荣幸能延续这一使命,并呼吁共同传承这段珍贵记忆,推动更多交流活动,进一步弘扬中法友谊与文明对话的精神。
孟庆瑜回顾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厚重的历史意义,指出这场运动开启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并强调河北大学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保定的高校,与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紧密合作,深入挖掘运动的历史与精神内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吴本立在致辞时表示,家族两代人与中法交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着深厚羁绊。祖父吴玉章1914年赴法求学期间,与蔡元培共同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成立法华教育会,回国后创办留法预备班助力学子赴法;其父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归国后主持建设我国首个自主设计水电站,成为中国水轮机设计第一人。作为一名教师,她欣喜于当代中法学院的成功实践,呼吁继续深化两国教育交流,推动这份珍贵情谊继往开来。
随后,12位中法双方领导和嘉宾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他们强调,这段历史不仅是中法教育交流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当代青年传承友谊、深化合作的精神纽带。
“中法大学历史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主题展”,以“启程—远行—探索—未来”为主线,呈现两国教育合作的百年脉络。展览从1919年怀揣梦想的青年远渡重洋,到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的创立;从劳作与课堂交织的艰难岁月,到1946年最后一批入学与1950年校舍停办;从1980年教育合作的重启,到当代中法多领域深度协作,勤工俭学精神昭示“自强、尊重、开放”的价值,里昂中法大学则代表教育国际化与文化对话的理想实验,当代中法合作展现新时代的使命和愿景,实现了历史记忆与当代创新的对话。
凝聚共识:应对挑战的多维对话
本次论坛以主旨演讲与圆桌会议为核心,汇聚来自中法两国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就全球挑战下中法合作的机遇与路径发表深刻见解,并聚焦科技、人才、文化三大维度展开深度探讨,为论坛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
主旨演讲环节,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让-米歇尔·鲁瓦教授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中法两国高等教育机构应深化合作,通过文明对话汇聚智慧。他强调,双方需延续历史合作传统,拓展双学位项目、联合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等实质性交流,将合作办学打造成文明交融的熔炉。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以20世纪《中法教育界》等杂志为例,指出其作为思想交流平台,促成了两国科学与人文的双向奔赴。为延续这一精神纽带,他于2009年与法国使馆共同创立傅雷翻译奖,推动法国思想与文化作品在华传播。他指出,中法教育合作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载体,不仅深化了文明互鉴,更为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法国滨海大学弗朗索瓦·达维德教授指出,中法两国同为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应对21世纪全球性挑战方面肩负共同使命。他特别赞同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中所倡导的多极化秩序与国际法原则,并强调,面对长期性全球问题,各方需保持耐心并付出持续努力,倡导通过对话与团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北京城市学院教授李嘉懿分享北京城市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该校2001年开设国内首个民办法语专业,与10余所法国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并构建“语言筑基+专业精进+数智赋能”培养体系,将国际视野与中国灵魂融入培养全过程。
圆桌会议一“科技创新与科学合作”环节,法国海外科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多米尼克·巴尔若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克劳德·格朗菲耶教授,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北省留法勤工俭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焱就科研合作机制、技术转化、应对全球性科技挑战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加深了中法两国在科技创新与科学合作方面的相互理解,也为未来双方在更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巴黎科技商业学院亚洲校区校长赵克锋主持本场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二“人才培养与多元合作”上,巴黎天主教大学埃马纽埃尔·兰科教授,蔡元培孙女、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蔡磊砢,法国滨海大学弗朗索瓦·达维德教授,伽利略全球教育集团尼古拉·巴德雷教授及中国保信集团常务副总裁孙爱萍,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展开深入交流,深化了双方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共识,为推动中法教育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大发展注入新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部专员王玮主持本场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三“文化创意交流与数字技术展示”特邀著名演员、制片人丛珊女士主持。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里昂第一大学达米安·热尔瓦松尼教授,里昂第一大学克里斯托夫·巴捷教授,三亚学院副校长车怡,共同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法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与新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字技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中法应加强在技术标准、人才交流与项目孵化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文化多样性挑战。

共启未来:持续合作的全球方案
“当单边主义冲击国际合作时,中法以教育为纽带深化互信,为全球治理提供智慧与方案——这不仅是两国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必然”。
在“中法学院战略对话:愿景与中法合作”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秘书长、中法学院执行院长杜越介绍中法学院未来发展战略与方向,并邀请与会嘉宾就战略规划建言献策,为中法学院的长远发展凝聚广泛共识。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中法学院承担着深化中法教育互信、推动跨文化人才培养、联合孵化全球治理创新项目的重要使命,应充分发挥双方优势,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闭幕式上,多米尼克·巴尔若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支持本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并呼吁各方继续深化中法教育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创新项目落地。

百年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只是历史注脚,而应持续延伸、创新对话。作为论坛重要参与方,近年来,中国保信集团坚定不移地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无国界”理念,深度链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广泛拓展多领域立体合作,走出一条内涵式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以优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坚实支撑。
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保信集团正筹划在中国建立中法学院,旨在打造中法共同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体平台,通过语言教育、合作办学、交流访学、双向留学、联合科研、产业合作等方式,推进中法教育合作在“本土化与国际标准”“特色与融合”“开放与包容”之间找到更优平衡,构建高水平中法人才培养共同体,让更多青年得以跨文化学习、更多新项目推动社会发展、更多智慧在国际框架中共建,以教育促合作,以人才谋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