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货殖论坛》聚焦京津冀商文化 助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
11月22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央财经大学、国声智库联合主办,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商业史学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七届《货殖论坛》“京津冀商文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召开。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的关键阶段,本次论坛汇聚全国学界翘楚与行业专家,深度解码京津冀商文化的历史基因、时代价值与未来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与智力支撑,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与现实价值。

论坛开幕式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郭冬梅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致欢迎辞,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系统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在商业史研究、区域经济治理等领域的学术积淀与创新成果,展望了校会协同、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愿景。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声智库执行主任徐蕴峰在致辞中,阐释了京津冀商文化研究的核心价值。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国声智库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发展为己任,通过整合学术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将商文化研究与政策落地、产业升级深度绑定,既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文化维度的决策参考,又为京津冀产业协同、要素流动、品牌共建提供实操性解决方案,推动商文化从学术研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发表主旨讲话,深刻剖析了京津冀商文化的本质内涵与时代使命,为论坛确立核心学术基调。她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首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已形成交通互联、生态联防、产业协同、民生联通的多元协同模式,成为全国区域一体化的示范标杆。而商贸作为协同发展的“联通枢纽、强大动能、增值机制”,其背后的商文化体系更是战略落地的精神支撑。她明确提出,京津冀商文化是以国家战略为核心导向,融合京商“规制化”、津商“开放性”、冀商“守信务实”三大独特基因,以“规制、开放、守信”为具象内核的区域一体化文化体系,是在疏解与承接、互补与联动、共建与共享的实践中涵养而成的协同型文化生态。“这一文化体系承载着中华商业文明的历史智慧,为京津冀战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最强劲、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动力。”王茹芹会长还介绍了“中国战略商文化”研究工程的发展布局,明确“十四五”聚焦学术交流与共识凝聚、“十五五”着力理论建设与成果转化的阶段目标,引发与会者广泛共鸣与热烈反响。
主题演讲环节,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切入,为京津冀商文化发展建言献策。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文余源以“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与京津冀能级提升”为题,结合全球城市群发展规律,提出京津冀需以商文化为纽带,强化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与城市网络。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系主任兰日旭教授从历史视角溯源,系统梳理了京商的文化特质与历史贡献,揭示了其在京津冀商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辐射作用。此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玉琴、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梁仁志、南开大学教授李世杰、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周清杰等专家,分别围绕近代京津冀对外贸易协同、徽商文化与区域商业融合、津商传承与创新、商贸协同制度性障碍破解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研究框架。
学术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具体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思想碰撞火花四溅。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李德楠聚焦运河文化,探讨了通州作为运河端点城市在京通关系中的历史定位与当代价值;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巫云仙从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出发,分析了京津冀商贸协同的关键瓶颈与突破路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祁敬宇通过梳理清末民初京津冀银行家群体的发展轨迹,还原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涛从唐代幽州、定州的历史联通中,探寻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南开大学副教授龚关解析了津派文化中官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融合特质,为现代商业文化创新提供历史借鉴。此外,专家学者还围绕老字号品牌活化、文旅资源整合、商文化保护传承、商旅文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成果与实践思路。
作为国内商业史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平台,本届货殖论坛不仅实现了学术思想的深度交融,更取得了三大重要成果:一是构建了京津冀商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明确方向;二是推动“中国战略商文化”研究工程向纵深发展,为国家区域战略实施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支撑;三是搭建了学界、政界、业界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术成果转化搭建了桥梁。据悉,中国商业史学会将持续开展“货殖奖”评选活动,表彰商业史及商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与学者,激励更多力量投身这一关乎国家战略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
【责任编辑:黄海荣 马渭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