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后10年2成食物靠进口,中国依赖水平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发布的预测显示,食物的出口地区和进口地区的失衡将进一步扩大,今后10年间,卡路里(热量)消费的22%将依赖国际贸易。尤其是日本和中国,食物的净进口额(进口减去出口的金额)较大。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导致贸易体系动摇的背景下,中长期内如何稳定确保食物供应将受到考验。
最近10年间,农产品进出口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汇总的数据显示,在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中,贸易量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16%上升到2022~2024年的23%。
生产国扩大食物出口、消费国依赖进口的趋势正在加强。农业大国巴西的净出口额在2022~2024年平均为703亿美元,增至10年前的2倍。美国为454亿美元,也增长22%。
进口依赖明显增加的是中国。2022~2024年平均净进口额为982亿美元,增至10年前的3.2倍。中国自2013年以来一直提倡口粮的绝对安全和谷物的基本自给,但实际情况是食物依赖进口。
按品类观察中国的食物进口状况,小麦的进口量按年率计算增长18%,玉米增长30%。在谷物以外,牛肉的进口量增长25%,猪肉增长10%。不仅反映出出中国消费量的大增,还可以看出饮食结构等正在从谷物向肉类转变。
日本的净进口额为263亿美元,与10年前基本持平。在相同期间,西欧国家通过增产小麦等农作物,其净进口额减少42%,而日本仍处于高水平。
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预测称:“食物净出口地区和净进口地区的差距在今后10年内将继续扩大”。两个组织同时预估,跨境交易的食物按卡路里(热量)消费计算将占整体的22%。
另据预测,巴西到2034年的净出口额将增加23%,澳大利亚等大洋洲也将增加8%。美国将维持不变。
日本和中国的人口减少正在加剧,特别是中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进口量预计转为负增长。尽管如此,从净进口额的降幅来看,中国和日本预计分别仅为7%和3%。
取代中国、食物需求将增加的是印度和非洲。以作为主食的小麦和大米进行比较,2034年中国的消费量将比2022~2024年的平均值增加2%,而印度将增加19%,非洲将增加29%。
虽然消费量本身不及中国,但可以说印度和非洲未来大概率成为世界谷物消费的主要驱动力。
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指出:“预计食物需求增加最多的地区和农业生产地区在地理上相距较远的情况很多”,在此基础上强调:“多边合作和基于规则的农产品贸易体系将变得更加不可或缺”。
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和随之而来的贸易体系的动摇。如果关税上调和报复性关税令中国将谷物的采购来源从美国转向其他国家,目前顺畅且高效的贸易网络可能会受到破坏。
来源: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