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柿子的“乡村变形记”
十月,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在陕西富平县湾里村,柿子“主理人”杨维娜正在一座现代化的“未来工厂”里忙活。这座承载着全村人梦想的工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写了整村人的命运。十年前,杨维娜辞职回村时,这种柿子只能卖七毛钱一斤;今天,同一枚柿子,可以变成脆甜的冰柿、甘醇的柿酒、包裹木器的柿漆,甚至是一件走上秀场的柿染长裙……

立志要解决家乡“柿子难题”的不止杨维娜一个,年近六旬的赵增民曾经是建筑包工头,年收入很可观,可他看着果园里落满一地的红柿,想着村民们的收入问题,急得直跺脚。两人合计着,要做大做强柿子产业,让全村人都跟着“享福”。可没资金、没技术,想法终究是空中楼阁……
转机出现在2018年。中国三星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带着“分享村庄”项目走进湾里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计划帮村里建柿饼加工设施。听到消息后,赵增民立马拿出9万元加入合作社,“我信这事儿能成!”
很快,富平县促发柿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三星捐建的2座晾晒棚和1座冻库也落了地。以前村民晒柿饼靠天吃饭,遇上下雨天就全毁了,现在有了晾晒棚,还能控制温湿度;冻库则解决了鲜柿储存问题,再也不用怕收购商压价。合作社成立当年,柿子收购价就从0.7元/斤涨到2元/斤,三星又通过资源对接,帮合作社打通了外销渠道,价格慢慢稳定在3元/斤。
王亚萍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之一。2019年前,她种的柿子要么用来酿醋,要么挑到外村去卖,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加入合作社后,她跟着学柿饼加工、学柿染工艺,成为技术骨干的她如今收入已经相当可观。到2024年底,合作社已经带动了全村663户农户,9263人次就近务工,社员户均增收超6000元。赵增民现在成了柿子加工厂的厂长,年近六旬的他每天还泡在车间里,看着满仓的柿饼,总说:“以前是柿子找销路,现在是销路找柿子!”
富平湾里村出产的柿饼
2023“村带头人访韩”活动期间,杨维娜参观农博会柿子深加工产品
2024年,植物染创客陈晨也来到了湾里村。陈晨以前做房地产,偶然看到柿染产品后,认定了其中的潜力。她在西安开了工作室,通过线上平台卖柿染布,现在月销售额已经超过十万元。“我和村里签了合作协议,以后要建更大的染坊,把原料生产、技艺研发、产品销售都整合起来。相信柿染这门技艺的根脉和真正的活力在乡村。”
2025年3月,富平柿染技艺入选渭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这项承载着千年技艺的传统工艺,在工业化进程中曾一度面临技艺流失、传承断层的危机。
柿染产业的红火,还吸引了西安美术学院的目光。2024年,西安美院服装系教授潘璠带着学生来湾里村调研,被柿染技艺打动,很快发起了“柿染文创开发微专业”。潘璠的学生们把柿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做出来的柿染服饰、文创产品,已经办起了展览。
湾里村艺术教室柿染作品
这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未来工厂,配备了53台套国内外先进设备,从分选、清洗到加工、包装,全流程自动化,让湾里村的柿子“身价翻倍”。更让人惊喜的是,工厂还实现了绿色低碳生产——优化后的智能晾晒车间,用电量从401.2kw/h降到106kw/h,碳排放量减少了四分之三。中国三星相关负责人说,“不仅要让柿子卖得好,还要让村子更美,让天更蓝、水更清。”
富平湾里村柿子未来工厂分选清洗车间
一枚柿子的蜕变,是湾里村的振兴史,也是中国三星“分享”理念的实践——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搭建平台、引入资源、培育人才,让乡村拥有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产业振兴到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湾里村的每一步,都踩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节拍。而这枚小小的柿子,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大地上的鲜活注脚,告诉人们:乡村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